2021年9月14日,正规beat365旧版绿色艺术教育学院邀请到了A4美术馆的副馆长、首席策展人李杰老师亲临艺术教育学院,给大众分享讲座——《美术馆作为连接与激发的场域》。
讲座概况
伴随着社会群体多种角度和身份的转变,能够被激发的公共空间场所是有限的,而美术馆在构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公众在艺术与教育层面的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讲座结合A4美术馆的策展与项目案例,阐述A4美术馆作为民营非营利美术馆,是如何通过社会角色的不断变化与迭代,与城市共生共长;如何在公共教育、社会美育以及社会介入性实践等多重关系中凸显自身的艺术主张与连接价值。
主讲人介绍
李杰 麓湖·A4美术馆副馆长、首席策展人
讲座回顾
麓湖·A4美术馆
一、麓湖·A4美术馆——作为连接和激发的场域
麓湖·A4美术馆从2008年开馆伊始,进行了一系列当代艺术策展与艺术实验的实践,2016年搬迁至新馆后,A4美术馆从当代艺术实验平台转型到公共美术馆的行列。一直以来,麓湖·A4美术馆希望打破自身的边界,成为一个面向城市、面向观众、面向未来的城市生态型美术馆。从2020年开始,麓湖·A4美术馆逐步形成一城多馆的美术馆聚落,试图围绕美术馆,通过在城市中共创有活力的文化生态,与更多伙伴在彼此的连接中寻找差异性与独特性。
麓湖·A4美术馆作为一个连接与激发的场域,在13年间,发展了40+专业策展人,100+儿童艺术策展人,吸引了500+国内外艺术家参与展览与驻留,以及拥有10000+艺术项目参与者、50000+公共教育项目参与者和100000+展览参观者。
李杰在现场为大家分享麓湖·A4美术馆的13年历程
李杰老师谈到,
A4美术馆希望通过艺术项目与共创项目为大家制造学习场域,让大众在公共空间里,获得一些在书本上或者互联网上无法看到的东西。试图
通过诸多公共项目和专业性展览,把创造者和观众连接成一个网络。另一方面,
A4美术馆创造了一种新的模式:在创造者和观众之间预留一个空间,即共创者空间。观众将艺术家的想法付诸于实践,并获得了艺术家和美术馆的认同
。更多艺术项目共创的产生,也意味着艺术家和观众更紧密地发生着直接关系。这种关系不是一种价值灌输的关系,而是双方都在不断试错,共同修正的关系。麓湖
·A4
美术馆现在实践的这种方法就是把共创项目变成市场,形成一个又一个的传播网络,共创者能够通过共创项目把自身所理解公共和艺术,用他们的语言传递到更多层面。
二、美术馆和社区的连接与激发——麓湖社区艺术季
近三年由A4美术馆与社区共同推动的麓湖社区艺术季的主题
为了推动麓湖的公共艺术和社区文化,麓湖
·A4美术馆在2020年首次推出麓湖社区艺术季。
麓湖社区艺术季是一个关于从家园到城市的想象,从审美的角度促进社区发展,通过艺术的参与以更具创造性的方式面对日常生活,以更包容更开放的方式搭建协作关系。社区艺术季主动连接多层面的社群与公众,通过更有意义感的艺术行为来彰显自身的存在价值,生长出更好的关系,营造一个共生的家园!今年第二届麓湖社区艺术季的主题为
“共生的家园”
,以
“
参与式生成,伴随式赋能,开放式关联
”的工作路线展开了渔获节
、国际驻留计划、社区策展人、麓客
Live等相关活动
。李杰老师提到:
“在一个长时间段的艺术季期间
,一个活动会衍生出很多的项目,甚至是一些居民对于活动提出的建议和想法,同时这些事情的发生让美术馆人开始意识到,
很多艺术项目的生长关系其实是与居民进行协商,而不只是单纯通过某种意义上的胜利来获得
。
”
首先,李杰老师讲述了三位艺术家在艺术季中所开展的一系列公共艺术活动,例如余童组织的
“花与旧物”工作坊,“自在拾用”实验室,“咕咕赐福”即兴涂鸦;陈栋帆策划的公共艺术项目;以及余尔格对于舞蹈的创新性理解。
其次,在构建艺术与生活共融的城市生态过程中,麓湖
·A4
美术馆一直希望有更多的国内外艺术家能够加入驻留项目,今年特别推出的
“稀客稀客”计划
,通过连接居民与艺术家的方式,让艺术家能够走进群体中去,艺术家能够通过这些活动去连接更多的人,在新的环境中激发新的灵感创作。
“当
艺术家在美术馆旁边开始变成一个原住民的时候,变成了一个流动者的时候,那么周围的空间就开始产生变化。
”同时
,李杰老师表示很欢川美的同学到美术馆去做一些相关研究。
A4驻留艺术家余童在麓湖社区艺术季中的城市顽童计划
A4国际驻留艺术中心发起社区居民参与艺术项目“稀客稀客”计划
李杰老师还对麓湖社区居民和艺术家共创的文献展作出介绍,在艺术季的文献展中,居民自发组织成立麓湖居民志愿者导览服务队,长期服务麓湖文化讲解,用声音讲解家园故事,唤起人们对于家园本意的思考,共同搭建更好的社群环境、构建共同的家园。
“社区艺术季往往扮演着一个发现问题、进入问题、激活现场关系的角色
。
”李杰老师所认同的观众和美术馆的关系
,更希望是一种平等的对话机制。社区艺术季在
“人与人友好共生”的层面回应这个来自于时代的命题;在人与自然的层面实现共生、共享、可持续,营造生态家园;在社区整体的构建中让居民与城市公共层面发生更多的关系
,让社区与城市共生、共振、共促,以期关联社会现场。
讲座现场
三、美术馆和儿童的连接与激发——iSTART儿童艺术节
iSTART儿童艺术节是麓湖·A4美术馆于2014年开始的儿童公共项目,其核心理念是坚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以多纬度的艺术项目和感官互动体验为基础,让孩子们通过身体感知、动手创造、团队协作等方式,产生艺术思维的激荡,迸发创造的力量,让艺术真正对儿童产生积极的影响,用艺术连接儿童与世界。今年是第七届iSTART儿童艺术节,回归了“融合共创”的初衷。在这里,没有年龄的限制,也没有成人的创造和儿童创造的区分,而是关于创造本身。
iSTART儿童艺术节的发展历程
李杰老师提到在儿童艺术节这个项目中有几个关键点:“首先是儿童创想,我们应该让孩子继续去创想,然后站在一个问题意识的维度去看待儿童。然而完成这个思维层面的转换往往是需要一代人的教育理念的完全变化。其次是多元价值,在一个儿童项目过程中应考虑不同的儿童群体的参与,例如山区儿童、留守儿童或者城市儿童,他们能否有权利创作,或者他们能否参与别人的创作,这些维度都是值得去深入思考的问题。”李杰老师通过视频资料给我们展示了麓湖·A4美术馆今年通过的游戏项目——1001游戏学校。在艺术与教育的层面,与游戏发生关系的时候,将会发生什么样的碰撞。如果把游戏和艺术结合在一起,艺术不单单只是变得轻松和快乐,艺术也将变得多元化,带来更多的可能性,而且它还可以给你带来快乐,它也可以给你带来反思。因此在这个情况下,美术馆开始关注项目结构的梳理,比如主题展览、学校社区、教育论坛、小策展人等等。置身与美术馆的场域,策展则更需要思考游戏与艺术之于创造的意义。
第七届iSTART儿童艺术节,主题展1001游戏学校《没完没了》编辑部单元展览现场,2021
今年的儿童艺术节包括主题展览、特别项目、学校社区、教育论坛、公教活动、小策展人六个部分,以及数个不同的游戏单元有不同的群体构想、策划并付诸于实践。李杰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儿童参与其中的游戏项目案例,其中,今年特别增设了由全国儿童自组织的游戏编辑部来构思创办的《没完没了》刊物以及主编工作室。美术馆变身成为了“用艺术连接儿童与世界”的游戏场,大小朋友们都可以在这有限的空间里,尽情发挥无限的想象力!
四、美术馆和学校的连接与激发——馆校合作项目
馆校合作项目围绕艺术平台、艺术社区、儿童赋权、平台发生四个关键词展开,策划了众多儿童艺术工作坊、小策展人公开课、小小导览员、展览工作坊课程、艺术校园行等实践项目。其中,展览工作坊由A4公共教育部、艺术家、策展人共同研发,配合导览活动,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通过趣味性的方式理解展览。美术馆作为连接与激发的场域,成为高度参与性的社会平台,以多元化、多形式、多角度的公教活动,激发儿童的创造力与成长的种种可能性。
学生提问
学生提问1.请问社区美育是如何将社区的人组织起来朝向共同的方向?
李杰:首先,引入一个相关案例,策展人胡燕子给我们分享过在黄桷坪做社区项目的时候艺术家采用了一种特别有效的方法:利用有限的预算租赁了很多移动广告车,并且将社区参与公共项目的海报和视频放在移动广告车上。当然,有时候我们也可以也去广场发传单,或者直接坐在商铺与社区居民聊天。这些方式都跟我们通常想的很不一样,既没有去买微信朋友圈的广告,也不一定去做了很强势的政府街道办的公关。而是运用社区居民最喜闻乐见的方式,站在具体受众的角度上考量。如果面对的是一个偏远山村的社区,那么认识他们的村长可能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方面这一层关系的打通,意味着减少很多沟通成本;另一方面,在与社区居民真诚交流的过程中,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最重要的其实不在于完成工作获得的结果,而在于产生人与人交汇的经历,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传递信息与解除疑惑,从而建立双方相互的信任。
交流图片
其次,我认为艺术实际上是自然而然生发的,我们经常所说“公共艺术介入”,“介入”这个词其实是历史阶段的一个模式。例如90年代的北美、60年代的英国,很多公共公共艺术或者社区艺术的项目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尝试,但总的来说是比较“生硬”的。实际上它不只是简单的介入动作,而是需要进一步去思考它背后深层的东西,例如目前热门的垃圾分类问题,我们应该思考为什么会产生垃圾,为什么有一些城市没有垃圾桶也一样很干净?它是怎么做到的?我们应该怎么去建立新的关系?我们又怎么把这些感受让艺术家感同身受?让他们从同理心的角度去创作,这个是非常有意思的。
最后,我最近已经看到央美、川美等美院的学生,毕业之后成为高校教师,他们用上述方法去到了很多之前不可能去的地方,做了很多有价值的交流。有一些甚至在海外留学归来的学生,回国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去一个山区做乡村美育课程研发。个人认为这段经历对于很多年轻创造者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所以今天的教育项目的策划者和设计者,就是要利用我们的优势,更强调过程、更强调课题地去改变本被认为微小的和单一的东西。
2.请问这次儿童艺术节活动是有一个选择的过程?还是所有小朋友都来参加?
李杰:我们没有设置太多项目的准备和筛选,主要就是通过网上宣传,吸引有共同价值观的人群。可能唯一门槛是,如果参与者更希望获得美术馆某种认证的,我们会与之沟通,如果他们坚持,我们会对其进行劝退。比如有一些家长的想法非常的功利,觉得孩子要上国际幼儿园,所以需要参加iSTART,争取非常不错的履历。我发现现在的小朋友三岁就开始有简历了,参加各种各样的电视大赛等。我们会认为上述案例是今天家长过度焦虑的表现。
A4美术馆提供的不是这种认证,并不是说孩子进了美术馆就能证明他是“天才”。iSTART的主要目的是在于让每个孩子能够得到自在的发展,不管他是否具备非常优势的条件。比如说冯可人5年前她是iSTART的小观众,后来变成了iSTART的参展小艺术家,小导演,然后又变成了小策展人,这些年,她和我们是同行者的关系,我们彼此陪伴,见证对方的成长,今年她自己也设计了一个游学项目,带上她的“学生”来参观iSTART。
3.老师,从你展示这些项目里,可以看出美术馆和周边社区的距离关系非常融洽,但是请问美术馆给居民带来了哪些比较明显的变化?
李杰:我开始提及了一组数据,显示我们观众资源基数比较大,而比较明显的变化是,对其中一部分居民来说,他们真正意识到社区周边有一个社区美术馆是很有价值的一件事情。例如,这次夏加尔的展览开幕不久,一位60岁出头,一头红发的可爱居民范姐便提出想要做一个自己的夏加尔展览,随后她和居民在美术馆的一个小空间,用一些废弃的展览材料做了一张画来向大师大家致敬。之后我跟她聊天时问起做这件事情的原因,她说这一系列项目勾起了她童年的回忆,因为她小时候住在老成都,当时他家里也不知道怎么给他提供好的教育,于是她没事就去文化馆里呆着,一呆就是一整天。所以她觉得跟我们有天然的亲近感,因此自发做了这件事情,同时她总是亲切地把A4美术馆称为“家门口的美术馆”。我们现在身边不乏类似的案例,他们不仅受到了一点点艺术的触动,而且他们对于美术馆更是产生了更无限的想象,这个想象不是说夸张美术馆的某些功能,而是觉得美术馆的可能性是可以由他们的行为去参与、去影响的。
就我自身而言,虽说管理美术馆这件事情会很疲惫,但是也很值得。我们要非常感恩我们身边的居民真正对美术馆产生一种骄傲感和强烈的认同感,这个空间开始跟他们产生强烈的关系,传递了很多的价值,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新的认识。比如前面提到的那位好邻居范姐,在讲解夏加尔的时候,她会结合自己60年从文革到现在的生命经历,很生动的讲给大家听。我觉得这是一种把自己的生命经验和艺术融合在一起进行分享的非常理想化的状态。在整个过程中,传递出来了很多生动的有价值的内容,我想,这会改变这些居民原来非常单一的对待艺术的想法,他们有自信不再只是一种简单听从艺术家,策展人的建议,而是会将更多源源不断的新思想融入到他们生活上。再比如,我们现在跟他们提及一个相关的艺术或社会案例,他们就能列出相关的10个不同领域的案例,参与者也会为我们提供很多参照,这种共同交融的感觉很有意思。
我同时发现,因为参与者也在快速的成长。我们提供的关于艺术的教育项目的可能性也自然增多。去年疫情期间,有很多关于医学、健康与艺术共创的构想及内容就是社区居民给我们提供的,上面谈及的那位范姐,她是医生世家,所以她当时也提供很多有价值的医学角度帮助我们去展开想象与连接,这种共生关系的变化是双向合作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点。
结语
公共美术馆的价值在于能够为艺术系统、为城市贡献什么,通过展览和共创项目在为城市现有的艺术生态起到滋养作用的同时,也让普通的观众能够对艺术有一个更加多元的观看视角与共创关系。希望美术馆能够作为一个激发不同社群的公共空间,去连接更广泛的公众,也让激发他们可以主动连接、共同成长。
文字整理:刘珊珊
编辑:汤惠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