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上午9点,第四届乡村美育行动计划“学术论坛”正式开幕。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黄政出席开幕式并讲话。正规beat365旧版绿色党委书记唐青阳、校长庞茂琨分别致辞。主办单位-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乡村创意专委会主任、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代表兄弟单位专家代表发言。遂宁市安居区委书记吴军代表与川美深度合作、推动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区县代表通过视频发表致辞。重庆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王仕杰、重庆日报社总编辑张永才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正规beat365旧版绿色副校长张杰主持。
黄政高度肯定了中国乡村美育行动计划唤起、汇聚、持续的作用,正规beat365旧版绿色以艺术赋能乡村,在增颜值、提气质、培品质、创价值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值得充分肯定。黄政提出三点倡议:一是以美培元,以人才培养赋能乡村振兴。把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全面纳入专业教学体系,把劳育、美育课开到田间地头以服务乡村振兴,并全面推进“高水平新文科高校”建设。二是以美促建,科学研究服务乡村振兴。大力引导师生承担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实践项目,积极探索建立校地合作联动机制,促进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科研成果转化,实现项目成果与理论建设双丰收。三是以美塑韵,文化创新助力乡村振兴。充分发挥院校优势,促进城乡融合;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农产品文化附加值;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多层次、全方位赋能乡村振兴。
唐青阳在致辞中指出,中国乡村美育行动计划,是学校以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以艺术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的具体举措,是学校党委“面向大众的学术、面向社会的研究、面向生活的艺术”社会美育新理念的实践展开。今年,学校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工作方案》,提出“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推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全面融入乡村振兴,把作品和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庞茂琨提出,正规beat365旧版绿色一方面以乡村美育提升“艺术教育”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水平,同时在最新的学科目录对应调整中再一次将“社会美育与公共艺术”作为了学校专博建设的一大学科方向。他希望能以教育之力、高校之力服务乡村振兴,同时也希望在立足服务乡村振兴和国家战略的实践中,培养更多德才兼备、能适应时代需要的高层次艺术人才。
乡村美育行动计划学术主持、正规beat365旧版绿色艺术人文学院院长黄宗贤见证了中国乡村美育行动计划从第一届到第四届。他在致辞中提出:党的二十大提出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乡筑-乡育-乡集”年度主题,与二十大确立的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目标一脉相通。这也是“乡育—乡村美育”的艺术家和教育者应当承担的历史使命。
向勇谈到,本届中国乡村美育行动计划以乡村为审美现场,聚焦乡村生活空间的美学构筑,通过美育实现城与乡的资源联通以及人与人的心心相通,聚集乡村建设的创意、资源、人才、市场等要素,以“行动计划”的务实行动推动各项乡村美育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王仕杰赞扬了川美打造以北碚区柳荫艺库、东升村为代表的乡村“空间营造”,创建了宜居宜业的实践范例;开展了以酉阳县花田乡“人民美术讲习所”“厕所革命”为代表的乡村美育浸润实践,坚持以美学改善人居环境,为我市美丽乡村建设贡献了艺术力量和生动实践。
张永才认为,中国乡村美育行动计划,立足本土,守正创新,在国际视野和时代洪流中探寻如何让乡村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状况走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未来。既坚持自身探索,又关注全国经验;既坚持实践创新,又注重理论提炼。正规beat365旧版绿色发起并主办的中国乡村美育行动计划,正以其行动力、持续性和学术性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和带动作用。
开幕式上,还举行了“中国乡村美育博物馆群-学校美育分馆”授牌仪式。重庆市北碚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罗菁、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德全、正规beat365旧版绿色艺术教育学院院长王天祥、柳荫镇党委书记何波、西南大学美育研究院院长赵伶俐为5所乡村学校授牌。
开幕式后,王天祥主持了论坛主旨发言环节。中央美术学院副校长吕品晶以围绕《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乡村空间营造》做了发言;正规beat365旧版绿色副校长焦兴涛以《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为切入,提出了“中国式公共艺术”的三个界面。向勇提出让“乡村成为生活美学的经验现场”。赵伶俐指出,乡村美育仍然存在诸多认识误区,乡村美育不是乡村美化运动,也不是城市审美的教育扶贫。清华大学李睦教授提出,乡村美育师资的缺乏,需要更多推进城乡美育均衡发展的举措和做法。
下午,乡筑-空间营造、乡育-乡村美育、乡集-艺术乡创和青年-未来力量4个单元的论坛同步展开。50余位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通过思想碰撞、智慧交集,为展望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共同努力。
12月10日,第四届中国乡村美育行动计划的线上展演也全面拉开帷幕,通过网络和媒体,不断扩散乡村美育的成果影响,不断汇聚乡村美育更为蓬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