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美要闻
用艺术讲党史: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党总支开展“用艺术讲党史”系列专题讲座第二讲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09日 18:27   作者:席妍   来源: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    浏览:

为进一步将学校党史学习教育要求落到实处,4月9日上午11点,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在绘画楼三楼会议室举办了“用艺术讲党史”系列讲座活动之第二场讲座。讲座邀请了中国画系李彤教授作为主讲,学院党总支书记柏在华主持,学院师生党员参加了讲座。

李彤教授首先回顾了他父亲(中共党员、川美著名国画家李文信先生)的生平,并主要围绕李文信先生为北京人民大会堂绘制的两幅巨型国画作品《长征》《大渡河上》展开讲解。李彤先即兴背诵了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从诗句描述的事件和场景引导同学们思考何为“长征精神”。结合两幅作品的创作缘由、时代背景,分享了自己对“长征精神”的理解,深入阐释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中所具有的“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以及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于当下的重要价值。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它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随后,李彤分别就两幅长征主题国画作品展开文本细读。《长征》中,艺术家通过不同笔法的运用来展现大渡河水的激荡;通过人物与桥梁比例关系的调整,展现“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惊险;通过刻画千里岷山连绵不断的险峻气势,展现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暗示革命终将胜利。除了自然风景的描绘,他还指出了一个不为外人所知的细节,《长征》中一共描绘了260位人物形象。这些人物群像中既有红军战士,也有途径地的普通群众。通过不同人物形象的塑造,将红军和人民群众联系起来,一方面表现出军民间的鱼水深情,另一方面也暗示了长征是“播种机、宣传队”的深刻内涵。《长征》发表于1960年,随后永久收藏于北京人民大礼堂。

(《长征》 李文信 山水画 420*280cm 1960年 收藏于北京人民大会堂

时隔二十年,1980年初,李文信再度受邀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四川厅绘制主题创作《大渡河上》。此时,中国社会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画面中,昔日的大渡河铁锁桥旁边修起了钢筋水泥的坚实桥梁,曲折的蜀道上也立起了电线杆……画面细节的变化,体现出整个国家的发展变化,人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也预示着中国革命事业兴旺发达。

同一题材两幅画前后内容的对比,颇赋“一唱三叹,余响不绝”的深意。如果说《长征》是在为我们的革命先驱树碑立传,《大渡河上》则展示了革命先驱为之奋斗的新中国,已结出了累累硕果。所谓“绿色新都遍地花,江山如画美中华”,李彤认为,从这两幅画作中,可以看到我们美术作品中的党史主题创作,无论是在过去还是今天都具有无限的艺术魅力。他饱含深情地回忆到:“从我的父亲在1960年第一次为北京人民大会堂绘制作品《长征》,到1980再次以红军长征为题材绘制作品《大渡河上》,彰显出他作为一位共产党员的初心:对党的无限忠诚,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并且将自己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革命教育事业。”李彤深情真挚的讲述,赢得了现场同学的阵阵掌声。

(《大渡河上》 李文信 山水画 458*282cm 1980年)

讲座结束后,柏在华总结道,李彤教授用经典美术作品,讲“活”了党的历史,真正激发和调动起青年学子了解党史,理解党史的积极性,让他们深刻领会到“知史明史,爱党爱国”的真正含义。而美术作品对于党史题材的艺术化呈现,也使原本厚重的党史资料变得更为具体可感。因此,他对在场学生也提出了希望,希望大家在创作中应做到“笔墨当随时代”,进而更好地坚持和践行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艺方针。

“结合具体美术作品,听李彤教授讲他父亲的党史题材创作和党史故事,有种身处历史现场的亲切感。而从创作角度切入党史故事的讲述,角度新颖,细节生动。整个讲述过程也非常具有感染力。我能从中真切地感受到一名老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定信念,切实将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2017级本科生党员龚科民在会后交流中如此感慨。其他学生党员也纷纷表示,通过此次讲座学习,更加坚定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信念感,要以老党员、老艺术家们为榜样,继承和发扬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长征精神、革命精神,在今后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永不言弃,勇往直前。

图:张紫薇)

关闭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