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美大学城校区,同学正在观看用无数钢管设计制成的作品《发光的梦想》。记者 卢越 摄
学生用玉米和药片设计作品《相煎太急》。记者 卢越 摄
重庆日报讯 (记者 李星婷)正规beat365旧版绿色2014年“开放的六月”——本科毕业生创作/设计作品展,6月5日在大学城和黄桷坪两个校区开展。在未来近一个月的时间里,该校1400余名本科生的7000余件艺术作品会陆续展现在市民的眼前。活动首日,正规beat365旧版绿色本科毕业生的造型类作品展首先亮相,其中包括中国画、版画、雕塑、动漫设计等10余个专业的学生作品。这次展览有什么特色?哪些作品让人啧啧称奇?4日,本报记者提前进行了打探。
观众可互动参与体验
昨日,记者在正规beat365旧版绿色雕塑系展区看见,门前的空坝放置着一个长约6米的巨型黄色“灯泡”。
这个由1000多段切断的钢管组成的灯体,像一个巨大的蜂巢。有趣的是,将灯头打开,观众可以钻进灯泡体内,“大灯泡”可同时容纳5至7人。
这个名为《发光的梦想》的作品,由雕塑系4名大四学生、花费3个多月时间制作而成。其不仅外形让人惊叹,更有意思的是,同学们会给现场的观众发放500个用有机玻璃制作的彩色“亚克力”。用荧光笔或者油漆,观众可以在“亚克力”上写下自己的名字、梦想,甚至自己的一些小秘密,再把“亚克力”镶嵌进每段钢管的孔中。
熠熠星空下,内部装有照明装置的黄色“大灯泡”会通体发亮,而站在“蜂巢”里的观众便成为艺术品的一部分,还可以阅读“亚克力”上别人的故事,分享彼此的梦想。
“让观众参与创作艺术作品,是目前公共艺术空间装置艺术的一种表达方式。”创作者之一巫国源告诉记者。
油画系学生陈思学创作的作品《痛感》,则采用硅胶制作了14000余个牙齿模型,堆放在展区。“这源于小时候做牙齿矫正的疼痛经历,也许很多观众跟我感同身受,那么他们也可以参与创作,把牙齿模型摆放到其他地方去,甚至可以带走。”陈思学认为,观众的观展不应受到限制,而是积极参与其中。
表达方式越来越多元化
在造型类作品展中,记者发现,不少同学都运用新的材料和方法来表达艺术作品。
在新媒体艺术学院,学影像的董仙国等4名同学,拍摄了一部名为《刺猬》的短片,通过女主人公在现实和梦境中的生活,来反映当代人内心的孤独和不安。
与普通的短片不同,为更好地展示这部短片的主题,同学们还将短片中的女主人公和她的心脏,全部用废铁做成模型摆放在旁。
用铁链做头发、铁架做骨骼、摩托车的引擎盖做屁股,再用各种齿轮衔接。这个重达180多斤、身高约1.6米的“铁女”,是同学们花费3个多月时间从修理厂淘回各种器件拼装而成。
更令人惊异的是,这个“铁女”的心脏已被掏空。一旁,同样是用门锁、废旧热水器的开关、铁链等制作成的心脏,已经与“血管”割裂开来,被孤独地扔在一边。“我们用影像、动画、雕塑等多种方式,来阐释现代都市人的生存状况。”董仙国说。
在国画展区,学生冯敏茜则大胆地采用了3种方式来诠释《蒙娜丽莎的微笑》这幅名画。
将3幅不同色调的《蒙娜丽莎的微笑》画稿重叠,再加上灯光效果,便营造出红外线光感下的画面效果;在《蒙娜丽莎的微笑》画稿上用丙烯画出骨骼,再涂出暗黑阴影,这是X光下的名画;在灯箱上用胶带缠绑出格子图案,这又让《蒙娜丽莎的微笑》像打了马赛克一样……这组名为《chanc》的国画作品,超越了传统的国画表现手法,体现了对名画的大胆解读和探讨。
此外,有的同学将800个玉米棒上的玉米粒全部用药片置换,然后摆放成装置艺术作品,以体现对食品安全的思考;有的则用硅胶做成被撕裂的人皮,摆放或悬挂在办公桌或病床上,以表现被物欲折磨的人们。
“大学生们的艺术语言、表达方式越来越多元化,这体现他们对艺术的追求和现实的思考。”正规beat365旧版绿色副院长张杰认为。
新闻链接 >>>
作为向广大市民开放的、一年一度的艺术盛宴,本届“开放的六月”主要活动内容包括:6月5日至15日的造型类作品展(大学城校区),6月15日至22日的全国戏剧与影视学科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展(大学城校区),6月19日至29日的设计类作品展(大学城校区),6月7日至22日的“川美创谷”艺术游(黄桷坪校区)等系列活动。而“川美创谷”艺术游活动包括开展高校服装设计优秀作品联合发布会、现场涂鸦、儿童互动体验等。活动期间,市民不仅可免费参观数千件艺术作品,还可自行选购。
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