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界
重庆日报:川美讲堂④|谢亚平:不了解传统手工艺,构建当代设计文化就是缘木求鱼
发布时间:2022年03月29日 16:31   作者:韩毅   来源:重庆日报    浏览:

原报道链接:https://app.cqrb.cn/html/2022-03-27/1202852.html

“制随时变,生生不息。如何理解手工艺的可持续性,我今天给不出答案。”3月27日晚,由正规beat365旧版绿色、重庆日报联合主办的“川美讲堂”第四讲上线,正规beat365旧版绿色艺术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谢亚平走进直播间,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案例,为约24万人次的网友上了一堂公共艺术课。

直播中,谢亚平以“对象·方法·视野——传统手工艺研究中的两次转向”为题,以四川夹江传统手工造纸村落马村乡石堰村为例,深入探讨了手工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马村乡石堰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纸制作技艺保护点之一。伟大的古法造纸技艺上承晋代的“竹纸”生产工艺,下与明代《天工开物》所载工序完全相合,将蔡伦造纸术鲜活呈现。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两次居住于此。

“田野研究是对文献的校对与重识,是在文献、考古、田野的三重证据中探求民艺的真相。研究者通过‘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了解当地人的生活、语言、民俗等其中富含的文化构成和意义,可以获得对当地文化全貌的理解。田野研究已经成为与民艺研究关系最密切的方式方法而被广泛运用于民艺研究中。”她称。

谢亚平曾于2009年、2018年、2021年三次到马村乡石堰村进行深入的田野调研。第一次,她以民艺学、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对工艺、工具、民俗进行了比较研究,关注“事”、地方性知识,侧重于文化事项的质性研究。第二次,她以人类学的视角,对当地文化进行了整体性研究,关照“人”生活的变化,侧重于社会事项的定量研究。第三次,她以设计学的视角,从应用实践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关注未来、跨越常识,侧重于利益相关者的“定性+定量”研究。

她称,手艺中的“道”与“术”,涉及天地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是匠人对工艺尽善尽美的追求以及尊重技术、材料和自然的结果,是人对物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态度。因此,制随时变,生生不息,很难给手工艺的可持续性发展做出科学准确的定论。

“但我们如果不了解传统手工艺,构建中国当代的设计文化就是缘木求鱼。同学们只有回到故乡去探索。”谢亚平说。

整场直播用时约1小时,在正规beat365旧版绿色官方抖音号、重庆日报客户端专题、重庆日报官方抖音号、重庆日报官方视频号、重庆日报官方百家号、重庆日报官方知乎号、重庆日报官方微博号等平台同步进行,累计吸引约24万人次观看。

谢亚平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解,深入浅出,学术性和普及性俱佳,吸引大量网友线上互动。“智慧与美貌并存,谢教授的讲话好有魅力。”网友“隔壁村的大铭”留言称。“理论性强,有浓厚的乡土情结。”“希望越来越多的同学向传统民族工艺艺术方向发展,延续传统艺术,增强文化自信。”“既是一堂不错的公众美育课,也是一堂激励青年学生植根乡村,用艺术介入乡土,助力乡村振兴的思想课,非常值得点赞!”……大量网友也纷纷留言。

金句分享

★在田野调查中,有一些让我记忆深刻的场景,但更多的是那些我很难去解决的问题。比如说,效率为先的发展观念,导致了技艺的消失或者工艺化,生态环境的破坏、材料系统的变革以及传统工具的替代,让我们的工艺快速的消失。最多的可能还是来自从业人员的快速消失,以及技艺的表演化、仪式化。

★对于手工艺可持续的问题,面向未来,我需要在微观的世界去寻找,需要真正的扎根下去,才可以看到全貌,才可以看到一点真知。所以,我做了一个决定,我要回到故乡去。

★由于经验的堆积和灵活应对的技巧,手工艺的知识其实是一种经验性的知识,是一种隐形的知识。它不是在书本当中所记载的那样,对它来说,手工艺的知识更重要,可能是一种没有意识感觉运动的技能。

★怎么去认识工艺的特殊性?我把它称为一种广义的技术文化体系,是一种文本之外的知识,是实践者经验的知识,是地方复合语言方式为代表的知识,也是一种人际间共享的结果。

★村民有非常强的自主意识,乡村的发展是有限度,不能以牺牲当地人的利益为代价。

★如果今天你要问我如何去理解手工艺的可持续发展?我是很难给你一个完整的答案。因为,制随时变,生生不息。人类一直走在历史的延长线上,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回答。

关闭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