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美学术
文化遗产学术讲堂第二讲 | 孙冬宁讲座:大河上下 生生不息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15日 10:41   作者:周俊、张琪、尚福琼   来源:艺术人文学院    浏览:

10月11日下午15时,我校艺术人文学院“文化遗产学术讲堂”第二讲在虎溪校区设计楼D栋多功能厅举办。本次讲座特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学术院长、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孙冬宁研究馆员进行题为《大河上下生生不息——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黄河流域振兴传统工艺展策展案例分享》的学术讲座。学院党总支书记杨茂森、院长王天祥、学校图书馆副馆长屈波教授、设计学院张国云教授、影视动画学院张春继教授、公共艺术学院肖志慧副教授、艺术人文学院侯波副教授、王海燕副教授等教师以及文化遗产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前来现场认真聆听讲座。讲座由王天祥主持。

讲座开始前,孙冬宁向学校图书馆和艺术人文学院资料室捐赠《中华传统技艺系列丛书》。屈波代表图书馆向孙冬宁研究馆员颁发捐赠证书,杨茂森书记代表艺术人文学院悉数接收丛书。

10124

接着,孙冬宁从非遗分类及内容、工作团队及职能、策展案例及实践等三部分内容深入浅出地开展讲座。首先,通过对非遗分类及其内容的梳理,指出如何使传统文化连接到生活是今天需要面对的重要话题,提出高校要熟知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时的类型、类别的基本框架,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其次,孙冬宁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非遗团队的工作职能,点明做好全国非遗保护传承与研究工作的工作任务,重点介绍了“一会一节一中心”的概念和“以研带展,以展促研,四展四研”的工作特色。最后,孙冬宁以黄河流域振兴传统工艺策展为案例,使与会者对他的策展理念、亮点、模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期间,孙冬宁围绕展览内容,与讲座现场的师生进行深入的研讨交流,通过分享他的治学之路,对非遗工作者的未来科研创作提出新的规划,也为我校非遗专业教学和科研带来新的思考。在总结时,孙冬宁指出,第六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不仅是一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盛宴,更是一次民族基因传承的深耕,对广大青年学子们寄予厚望,希望年轻的团队,能够“以匠心的心态,风物如是,文脉如是。”

王天祥院长在总结讲座时用“研究性”“结构性”“实践性”“情境性”归纳本次讲座的特征。“研究性”,深入的研究是有效开展非物质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基础。“结构性”,研究的展开,需要沉淀为“学术的架构”。“实践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要以具体的实践来展开,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黄河流域振兴传统工艺展策展案例是一个非遗策展、非遗活化的绝佳案例。“情境性”,讲座动静结合,内容丰富,让听众沉浸期间,值得全体师生学习。最后,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与活化,王天祥用“知行合一”作为师生们的共同期许。

(图:杨金良)

关闭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