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美学术
“中国文化概论-川美大讲坛”系列讲座第十八讲:浇筑美学核心思想,再现绘画文化精华
发布时间:2022年04月21日 17:50   作者:田源   来源:通识学院    浏览:

4月20日晚,由通识学院主办的“中国文化概论——川美大讲坛”在腾讯会议线上开启。本期讲座主讲人李健,1964年8月出生,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现任深圳大学教授、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副院长、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合作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领军学者,深圳市国家级领军人才,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研究,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北京大学学报》等刋物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比兴思维研究》《魏晋南北朝的感物美学》《中国古代感物美学》等著作8部。

本期讲座隶属《中国文化概论》系列讲座第十八讲,讲座题目《中国传统文化的译介与传播——以中国传统书画为中心》。通识学院教师田源主持,教师吴亚娜、宋慧羚统筹。全校700余位学生参与线上课程学习。

李健在中国绘画美学史的时空经纬中指出明代画论的独特地位,创新性继承了刘宋宗炳提出的“含道映物”“澄怀味象”、南齐谢赫提出的“六法”、唐代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等美学意蕴,暗含绘画美学的传承谱系。课程讲座的序言部分从艺术流变的视野,给予明代绘画特定的美学价值。

讲座内容分为三大版块:第一,顾凝远的“生”“拙”之美。在理论上,顾凝远作有《画引》,涉及绘画创作与审美中的一些问题。“画求熟外生”与“工不如拙”清晰勾勒“生”和“拙”概念边界。作为参照对比的陌生与熟练,不是纯然对立的两面,它们辩证统一于绘画的创作与欣赏,画家细致入微的物象、场景观察与艺术模式化处理并行不悖,李健以具体的绘画作品细读,阐释熟悉的视觉图像背后的新奇要素,潜藏批评家与鉴赏家深厚的美学理论素养。关于传统文化的溯源,李健指出,先秦时期,老子提出有和无的哲学命题,论述了有无相生的哲学原理,其中就蕴含着“生”与“熟”的问题。顾凝远要强调的是,运用熟练的技法,表现自己熟悉的人和物,一定要达到陌生的审美效果。辨证-互生的关系隐含绘画创作难以企及的理想境界。

其次,李健深度剖析并回答“拙”如何与创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借助对黄公望《岩壑幽居图》的笔墨运势分析,指出枯、浅、乱、躁等“拙”的表现类型。追溯中国传统文化,“拙”关联着自然、淳朴、不事雕凿,就是老庄哲学所向往的“道法自然”“朴素”。还有儒家提出的文质问题,都包含工拙的意义。顾凝远对“拙”的推崇,其实就是对自然的推崇。因为绘画技法特别重要,故而,顾凝远拈出一个“拙”字以标榜技法的自然、真淳。

最后,李健详解明代画论中“师”的美学质素。明代绘画在美学上继承了唐代“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绘画美学思想,一方面主张向自然造化学习,另一方面又主张向前人学习,认为单单师心自创是不能创造出优秀作品的。在“师”的内涵上,明代绘画美学充实了中国古代美学,展示了对这一问题理解的开放性特质。

关键词的美学范式梳理与体系框架构建,李健诠释美学的理论思辨意义,课程讲座发掘极具创见的“生”“拙”“师”观念,拨开学界的朦胧认知,捋清这一中国美学的重要问题,让从事艺术创作与批评的师生重视其理论意义,反哺从艺道路的灵感和深度。

川美文化大讲坛既响应教育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建设的号召,践行当前“新文科”建设的宗旨。通过讲座带动课程的授课模式,打破固化框架结构,熔铸学术和教学的多重资源,打破学科壁垒的跨界整合,必将促进正规beat365旧版绿色的艺术创作与理论发展。

关闭

Baidu
sogou